中國媒體報道艾滋病戰略與策略研究
中國媒體報道艾滋病的戰略與策略研究 周 敏 李希光 摘要 艾滋病是中國重點控制的重大疾病,也是全球關注的重要公共衛生和社會熱點問題。本文用內容分析法分析1995-2002年人民日報以艾滋病為主題的文章,找出中國媒體報道艾滋病問題信源、題材及報道趨勢。探討了中國政府在解決艾滋病系列問題上如何適時、合理地通過媒體公布消息,同時,本文也給中國媒體報道此類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艾滋病、中國媒體、中國政府 中國的艾滋病問題已經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注視。公眾有必要擁有對艾滋病的知情權,即完整的、全面的、客觀的、及時地知道媒體對中國艾滋病情況的記錄。與此同時,中國的媒體處于一個機制改革,話語開放的階段。公共安全越來越受到媒體的注意。關系公眾安全的事情,媒體是否同樣表現出開放的姿態呢媒體的開放程度是否意味著對公眾安全對媒體來說是一個毫無禁忌的話題面對危險公共安全的突發事件,媒體如何應對本文將就中國媒體如何報道艾滋病問題和中國政府處理艾滋病事件中如何運用媒體進行探討。 一、人民日報(1995-2002年)以“艾滋病”為主題文章分析 本文主要采取定量分析的內容分析法,內容分析是一種對傳媒的文本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貝雷爾德 Berelson,1952,18)。它是將文本縮簡為數字,將傳播內容最終通過計算來進行研究,以便能夠掌握所選擇事物出現的頻率以及規律。 在本文中,具體方法是確定主題,按照某些關鍵字進行檢索,進行統計;根據統計、對各個時期出現的報道頻率、體裁、傾向性、版面等進行量化分析;根據量化結果,分析原因。 文本數據收集范圍1995年1月1日到2002年12月31日的人民日報,采用關鍵詞“艾滋病”搜索出694條新聞,其中以艾滋病為主題的新聞為197條。以下的數據分析都是基于197條進行的。 1995年到2002年每年報道數量顯示圖 由以上圖表看出,在1999年以前的人民日報以艾滋病為主題的報道數量較少,從2000年開始到2002年年底,這方面的報道數量遞增,在2001年的時候達到了最高點。 新聞類別分布圖 在人民日報以艾滋病為主題的文章中,消息占據80, 述評只占4。據筆者統計,圖片新聞以及配有圖片的新聞有18篇,占總篇數的9.13.在所有的圖片報道中,有16篇是國外艾滋病相關活動的圖片,而國內的相關活動照片很少。 消息來源分布圖 從人民日報報道艾滋病情況的信源來看,最主要的消息來源是中國國家政府機關,其次是國內外的專家、學者、訪問人員,國際衛生組織等。 版次分布圖 人民日報以艾滋病為主題的國際消息居多,數量高達72, 而國內要聞之占2,有關法規的內容只是1。 綜上所述,人民日報作為中國的第一大黨報,在很大的程度上關注了中國以及世界的艾滋病情況,報道內容涉及疫情、政府報告、科技成果、國外經驗和艾滋病人生活等多方面。但是仍舊存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1、題材單一,多為消息,報道也多集中在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前后, 題材多為消息,而真正針對中國艾滋病狀況的報道、研究、述評很少。涉及敏感問題,政策法規等方面的相關深度報道比較缺乏。 2、圖片缺乏,在人民日報看的圖片中,也沒有中國本部艾滋病感染者、患者或者相關人員、公益活動的照片; 3、信源單一,多為國家政策發布、疫情報告或者會議新聞; 4、連續性差,沒有長期的專題報道,中國的記者真正接近這個話題從事長期報道的也很少。 5、接近性不強,國際版面較多,國內相關報道較少,報道中國艾滋病情況的個案更少,即使有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的個案報道或者圖片,也幾乎都是國外的資料。 人民日報作為全國的黨報,是一份很嚴肅的報紙。但是也不乏充滿人情味和理性思考的深度報道。2002年10月25日該報刊登了題為有尊嚴地活著多美好的文章,記者采訪了一名因吸毒感染艾滋病毒的28歲的女青年, 談及自己不堪回首的過去,她流下了悔恨的淚水。記者以這位女青年自述的文體,寫了此篇文章。這篇報道于10月25日在人民日報發表后,在全國范圍產生了強烈反響。怎樣維護艾滋病患者應有的尊嚴,怎樣以科學的態度對待艾滋病,怎樣從醫學之外的角度防范和根除艾滋病,一時間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12月27日,人民日報有刊登了題為艾滋病人 也有你的尊嚴的后續評述,文章不僅僅呼喚了道德意識,更加強調了新聞界的自律。文章結尾時提到“然而在我們報道之后的新聞大戰中,一些媒體竟然采用追明星的方式,跟蹤追擊、死纏爛打,逼得這對不幸的戀人有家難回,更有個別媒體甚至給她貼上了“艾滋女”的標簽。“艾滋女”事件應當引起媒體的反思對艾滋病的報道,除了科學性、通俗性以外,還有很重要的一條講點人文關懷。”李新彥 趙安平,“艾滋病人 也有你的尊嚴”,人民日報,2002年12月17日 中國媒體從最初的關心疫情、科技發展到真正更加注重人文關懷,注意了職業道德,這是中國媒體報道艾滋病問題的走向。但是這樣的文章數量還是不多,報道的角度有時候也不夠理性,甚至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二、中國媒體報道艾滋病問題的現狀 衛生部疾病控制司的中國遏制防治艾滋病行動計劃(2001-2005)中所提到的“中央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主要報紙每周至少刊登一次預防艾滋病性病、推廣無償獻血的報道或公益廣告。”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于2000年12月在全國7個縣區的調查,“公眾的艾滋病知識十分頻發“,20的公眾根本沒有聽說過艾滋病,近半數的人不知道艾滋病是無法治愈的,大多數人不清楚傳染途徑。調查還發現,70以上的人對艾滋病沒有防范意識,公眾對艾滋病蔓延的危機感和自我保護意識淡薄。 范又,“我國需大力開展防范艾滋病宣傳教育”,光明日報,2001年5月14日 但是,我國除了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能達到此標準外,能達標的報紙并不是很多,有些地方媒體仍舊不夠注意艾滋病問題的嚴重性。 隨著媒體報道艾滋病問題的文章增多,一些報刊熱衷炒作,吸引眼球,模糊了很多概念,艾滋病病毒攜帶者與艾滋病患者的區別在很多媒體中是沒有的。媒體一窩蜂的情況也很嚴重,最近,許多媒體追蹤報道了貴州的艾滋病患者小琴和男友小明來京舉行婚禮一事。媒體對此報道,期望引起全社會對艾滋病人的關心,并提出給艾滋病患者以應有權利這樣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初衷是好的,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可是也有一些媒體的報道沒有本著客觀、理性的原則去宣傳報道,對這一事件所顯露的超乎尋常的熱情,甚至把這作為八卦新聞來處理。可見,中國的媒體在報道艾滋病問題上還要多問自己幾個問題為什么報道,報道什么,怎樣報道,持何種態度等。 媒體一方面真實的報道了艾滋病情況,另一方面,卻忽略了這些患病者的生存狀態。這也同時說明了,在這一系列的報道中,很少有人做到平衡,發掘新聞背后的故事。與其他一些曾經給人們帶來無盡災難的疾病一樣,艾滋病一開始就在中國人的意識中刻下了“絕癥”、“不可救藥”的印記;加上艾滋病的性接觸傳播渠道在人們的想象中被不斷演繹、夸張,使得艾滋病患者在一般人眼里更是平添了許多曖昧和不潔的意味。于是社會對艾滋病的恐慌、對艾滋病患者的偏見與歧視,猶如一個可怕的幽靈,以一種比艾滋病傳播還要迅猛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擴張。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人們對艾滋病越恐慌,就越容易歧視并排斥艾滋病患者,越傾向于拒絕接觸與艾滋病有關的信息和知識,就必然對艾滋病了解得越少;而人們對艾滋病了解得越少,就越不利于對艾滋病進行有效防治,其結果必然是艾滋病迅速擴大流行,導致社會對艾滋病的恐慌如脫韁野馬一般一發而不可收。 中國河南艾滋病村文樓村民對艾滋病的恐懼已經演化成外界對文樓的恐懼。上蔡縣組織大批勞工,到邊疆某省份采摘棉花,但是當地發現是上蔡縣的勞工時,立即采取了極端的而激烈的反應不要。甚至連河南人的形象也受到損傷。很多村民反對記者來訪,因為記者,他們被暴露患有艾滋病,雖然得到了些許醫療衛生的幫助,但是他們在別人面前卻活得更加艱難。可見,媒體一方面要借此呼喚社會對于艾滋病患者的理解和愛護,一方面不能讓這種寬容變成一種麻痹,從而使人們喪失對艾滋病的警惕。 戴佳,媒介行走在道德的邊軌,新聞記者2003年第三期 三、影響中國媒體報道艾滋病的因素分析 從總體上說來,中國媒體報道艾滋病的限制主要來自于中國政府。因為艾滋病問題是不僅僅是醫學問題,也是一個敏感的社會問題,處理此類問題的時候,中國政府的考慮是比較保守的,有些問題可以公布卻總是秘而不宣,給謠言的產生提供了溫床。例如,當天津第一起扎針事件發生后,政府就應當及時發布權威消息,指導防范途徑,以使潛在的被害人公眾減輕恐慌、提高警覺,在警方破案之前采取必要的自保措施。但很多時候一些地方政府恪守著案件“不破不報”的鐵律,秘而不宣,直到案件連連發生、謠言蜂起、人人自危時,才被迫出來安撫百姓。所以,當天津“扎針”事件被新聞媒體報道后,很多論者從保護公民的知情權角度出發,論證政府應當轉變職能,成為透明的政府。 其次是地方的保護主義。比如說河南省艾滋病的情況很嚴重的時候,已經遭到外界媒體曝光時候,河南日報對本省的艾滋病情況的報道仍舊是寥寥無幾,無及痛癢。對于河南艾滋病情況的了解,更多的是通過國外媒體或者它省媒體。這樣自己不站出來說話的局面,不僅造成外界亂猜測、亂編亂寫的局面,更是使得河南的形象跌谷低,給河南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障礙。 再次,部分媒體自身對艾滋病報道不重視。雖然專業科技、醫學媒體對艾滋病的報道很深入,畢竟受眾有限。綜合類的媒體由于版面的限制或者播出時間段的考慮,艾滋病報道的篇幅和力度總是不夠,艾滋病報道成為有些媒體可有可無的觸及角落,有些媒體除每年世界艾滋病日外,都沒有把艾滋病防護的日常宣傳列入選題當中。同時,綜合類的媒體比較缺乏長期從事艾滋病報道的記者。一般的會議臨時指派記者寫出的稿件不能延續中國對防治艾滋病工作的脈絡做出相關報道,更無從談及深度和廣度。 四、給中國媒體艾滋病報道的一些建議 第一、要突破版面設置。一般媒體報道艾滋病問題多發消息,所以在版面的設置上,要突破消息的限制,深入生活,做各個層次的報道,有必要的話,可以嘗試開設專版長期報道,也利用多媒體的資源,方面公眾了解情況。 第二、消息來源需要多渠道,有些關于艾滋病的基本常識要反復提及,但是需要各家媒體之間有穩定的相同的資料庫,隨時供媒體查詢,統一標準。 第三、增強與公眾息息相關事情的報道。很多艾滋病的報道都是國外疫情,或者是國際會議消息。這樣的報道雖然有價值,但是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距離遙遠,與生活脫節。接近性不強的報道勢必不太會引起注意。所以媒體要在版面限制的條件下,要盡可能多選擇直接性、接近性較強的新聞報道。 第四、負面報道與正面報道要平衡,不要板起面孔講話。艾滋病問題很容易讓受眾產生負面情緒,所以在報道此類問題時候,需要多些艾滋病感染者或者患者的聲音,由他們來講述艾滋病的危害,也讓公眾了解他們的生活,增加交流。“人情味”的新聞容易拉近媒體與受眾的距離。同時,也要兼顧各個層面的可能傳染艾滋病人群的感受,在報道中,不應該有侮辱歧視性詞語,做到分別對待,態度一致。 第五、少使用專業術語。尤其是在報道艾滋病的科研成果,需要把復雜的科學問題講述的簡單易懂,讓受眾清楚治療艾滋病的科技進度;在報道疫情的時候,也不要含糊其詞,做到清晰明了。 國外相關研究也在進行中,比如Gordon Adam 和 Nicola Harford的著作The Essential Handbook. Radio and HIV/AIDS Making a Difference廣播與HIV/AIDS制造不同這是一本給廣播從業人員、醫護人員和志愿者看的手冊。這本書有英